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地震应急预案

发布者:张帅作者:发布时间:2024-12-31浏览次数:634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为高效有序地做好学校地震应急防范和处置工作,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师生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以及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相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编制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学校应对发生在校园内或对校园造成影响的地震灾害事件,包括地震灾害发生时的应急避险、紧急疏散、救援救助以及灾后恢复等工作。

(四)工作原则

1. 预防为主,防救结合:加强地震监测预警,做好日常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提高师生防震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增强学校综合防御能力。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学校成立地震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和人员职责,分级负责、协调联动,共同做好地震应急工作。

3. 以人为本,快速反应:把保障师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一旦发生地震,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师生紧急避险和疏散,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4. 科学应对,协同配合:遵循科学规律,采用先进的应急技术和方法,整合学校及社会各方资源,协同开展地震应急处置工作。

二、组织体系及职责

(一)地震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以书记、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院长、班主任为成员的地震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职责:全面负责学校地震应急工作的组织领导,决策重大应急事项,启动和终止应急预案,指挥协调各工作组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灾情和应急处置情况。

-副组长职责:协助组长开展工作,具体负责现场应急指挥,组织师生疏散、救援等工作,督促各工作组落实各项应急措施,协调解决应急处置过程中的问题。

-成员职责:各部门负责人按照职责分工,组织本部门人员做好应急工作;二级学院院长负责组织本学院师生的应急避险、疏散和救援工作;班主任负责本班学生的安全管理,组织学生进行应急避险和疏散,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并上报。

(二)工作小组及职责

1. 应急指挥组:由校领导组成,负责全面指挥和协调地震应急处置工作,制定应急救援方案,下达各项应急指令,与上级部门和相关单位保持联系,及时传达和落实上级指示。

2. 抢险救援组:由学校安保人员、男教师组成,负责在地震发生后,迅速进入危险区域,搜救被困师生,转移受伤人员,排除安全隐患,对校园内的建筑物、设施设备进行检查和抢修,保障救援通道畅通。

3. 医疗救护组:由校医和部分教师组成,负责在第一时间对受伤师生进行初步救治,如止血、包扎、固定等,联系当地医疗机构,协助将重伤员送往医院进行治疗,做好受伤人员的信息登记和跟踪工作。

4. 疏散引导组:由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组成,负责组织学生在地震发生时进行紧急避险,有序疏散学生到安全区域,清点学生人数,确保每一名学生的安全,安抚学生情绪,防止发生拥挤踩踏等事故。

5. 后勤保障组:由学校后勤人员组成,负责提供应急救援所需的物资和设备,如食品、饮用水、药品、担架、照明工具等,保障学校电力、通讯等设施的正常运行,对受损的校舍和设施进行临时维修和搭建临时安置场所。

6. 信息联络组:由学校办公室人员组成,负责收集、整理和上报地震灾情信息,及时向师生和家长通报学校应急处置工作进展情况,与上级部门、新闻媒体、家长等保持密切联系,做好信息沟通和发布工作。

7.心理疏导组:由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和部分教师组成,负责对受灾师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师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预防与预警机制

(一)预防措施

1. 加强防震减灾教育: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学校安全教育课程,定期开展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向师生普及地震基础知识、应急避险技能和自救互救方法,提高师生的防震意识和应急能力。

2. 开展应急演练:每学期至少组织1-2次地震应急疏散演练,让师生熟悉地震应急避险和疏散的程序、路线和方法,检验和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学校应急处置能力和师生的应急反应能力。

3. 加强建筑物和设施设备管理:定期对学校建筑物、校舍、围墙、体育设施等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确保其符合抗震设防要求,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物和设施设备及时进行加固或整改。

4. 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学校配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和设备,如应急照明设备、急救药品、担架、食品、饮用水等,并定期进行检查和更新,确保物资储备充足、性能良好。

(二)预警机制

1.信息收集与报告:学校与当地地震监测部门建立密切联系,及时获取地震预警信息。一旦接到地震预警通知,学校地震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应立即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应急准备工作,并及时将预警信息传达给全体师生。

2.预警发布:根据地震预警级别和上级部门要求,通过校园广播、短信、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向全体师生发布地震预警信息,明确预警级别、避险措施和注意事项。

四、应急响应

(一)地震发生时的应急避险

1.课堂教学期间:任课教师应立即停止授课,指挥学生迅速抱头、闭眼,躲在课桌下、讲台旁或承重墙的墙角处,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并用书包等物品保护头部。待地震波减弱后,在教师的指挥下,按照预定的疏散路线有序撤离教室。

2.课间活动期间:学生应就近躲避在教室、走廊的墙角或楼梯间等安全区域,避开高大建筑物、玻璃幕墙、广告牌等危险物。地震波减弱后,在教师的组织下,有序向操场等空旷地带疏散。

3.实验课、体育课等特殊课程期间: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迅速组织学生采取相应的避险措施,如在实验室,学生应立即关闭电源、火源,躲在实验台下方;在操场,学生应远离教学楼、围墙等建筑物,原地蹲下,双手抱头。

(二)紧急疏散

1.疏散原则:按照“就近、有序、安全”的原则,组织学生进行疏散。疏散过程中,师生应听从指挥,保持冷静,避免拥挤、推搡和踩踏事故的发生。

2.疏散路线:学校根据教学楼布局和学生分布情况,制定合理的疏散路线,并在教学楼内设置明显的疏散指示标志。各班级应按照预定的疏散路线,迅速、有序地撤离到操场等安全区域。

3.清点人数:学生到达安全区域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应及时清点学生人数,并向年级组长报告,年级组长汇总后向学校地震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报告,确保所有学生都已安全疏散。

(三)应急救援

1.搜救被困人员:抢险救援组应在地震发生后,迅速进入校园各个区域,搜救被困师生,重点搜索教室、宿舍、实验室等人员密集场所。在搜救过程中,要注意自身安全,采用科学的搜救方法,避免对被困人员造成二次伤害。

2.救治受伤人员:医疗救护组对发现的受伤师生应立即进行现场急救,根据伤势情况进行止血、包扎、固定等处理。对于重伤员,应及时联系当地医疗机构,在医护人员到达前,做好伤员的转运准备工作,确保伤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3.排除安全隐患:抢险救援组对校园内受损的建筑物、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如拆除松动的墙体、加固倾斜的围墙、关闭危险的电源和燃气阀门等,防止发生次生灾害。

(四)应急响应终止

当地震灾害得到有效控制,次生灾害隐患基本消除,学校师生生命安全得到保障,经上级部门批准,学校地震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宣布终止应急响应,转入恢复重建阶段。

五、后期处置

(一)善后处理

1.安抚师生情绪:心理疏导组对受灾师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抚,帮助他们缓解地震带来的心理创伤,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同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及时向家长通报学生的情况,做好家长的安抚工作。

2.安置受灾师生:后勤保障组根据实际情况,为受灾师生提供必要的生活物资和临时安置场所,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对于因地震损坏的师生个人物品,学校应协助进行登记和理赔。

3.处理伤亡人员:学校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伤亡人员的善后处理工作,按照规定对伤亡人员家属进行慰问和补偿,妥善处理伤亡人员的遗体和后事。

(二)恢复重建

1.评估损失情况: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对地震造成的损失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建筑物损坏情况、教学设备损失情况、师生伤亡情况等,形成详细的损失评估报告,为恢复重建提供依据。

2.制定恢复重建方案:根据损失评估报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恢复重建方案,明确恢复重建的目标、任务、措施和时间节点。恢复重建工作应优先保障教学秩序的恢复,确保学校尽快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

3.开展恢复重建工作: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按照恢复重建方案,组织实施恢复重建工作。加强对恢复重建工程的质量监督和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同时,做好教学设备的采购和安装调试工作,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三)总结与评估

地震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学校地震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相关人员对本次地震应急处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分析应急预案的执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学校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六、附则

1.本预案由学校地震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和修订。

2.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长:郝云亮万烨锋  

副组长:潘澔戎成谢永东汪丽丽

 员:崔爱国、张帅、孙书娟、彭善涛、陈晖、胡骏、丛俊华、李慧、杜利军、杨芳、梁勤勤、陈桦、陶启栋、马恩来、刘庆根、鞠志祥、冯均州、陶敏芳、罗明、李蒋、徐兴振

值班电话:66503312(值班室)

办公室:69386149     张帅:13951104600